甘肃民间剪纸简介,甘肃剪纸欣赏
(怎样剪纸灯笼)

人气

甘肃是中国西北部比较偏僻的一个省份,戈壁和荒山秃岭是人们对它的主要的印象。著名的河西走廊也在这里,从而使之成为沟通内地的汉民族和新疆青海等地少数民族的桥梁。

甘肃既是周先民的发源地,也曾是戎、羌、狄、月氏、乌孙、匈奴等古老民族聚居和活动的地方,中国各古老民族的文化在这里进行着激烈的冲突与交融,最后深深地积淀下来的,是超越了民族和文化界限的先民的古朴遗风。任何一个民族的先民,都被看作是具有通天思想的人,他们可以和神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寄托在被赋予神秘意义的简单形式上,剪纸就是现在呈现给我们的这种简单形式之一。

甘肃民间剪纸简介,甘肃剪纸欣赏

甘肃剪纸以庆阳和镇原两地为最,其风格比陕北和吕梁等地的剪纸更加古朴、简练,其所载的文化内涵,也更为具有图腾的意味。甘肃剪纸是抓髻娃娃形象最多的一种剪纸,抓髻娃娃的原型,就是金文的“天”,也就是郭沫若先生考证认为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族的族徽。这个祖先标识,几千年来一直作为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保护和生育之神。这种古朴原始的艺术并非出于民众的审美要求,而是有极强的实用功能。剪纸(怎样剪纸灯笼),是有关生存和繁衍的巫术活动,如用“疗病娃娃”来抵御疾病灾难的侵袭,用“娃娃坐莲”来昭示生命的繁衍。

甘肃民间剪纸简介,甘肃剪纸欣赏

祁秀梅,是甘肃剪纸的集大成者。这位民间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从事巫术活动的女性长者,她和我们的先民一样,真诚地相信自己剪下的花样都是有灵性的东西,具有超人的神力。她的这些花样,成为众多村民们在投身巫俗活动时的精神寄托。而她的“猴踪灵石”、“人与猴子”等神秘图样,更是使难以破解它们的人相信它们的神力。1986年,祁秀梅突然认为自己一生无儿子是因为给别人剪人形太多的缘故,便拒绝剪人物,由此可见她对剪纸的全身心的投入。

甘肃民间剪纸简介,甘肃剪纸欣赏

  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能长出如此瑰丽的艺术之花,与当地一个古老而美丽动人的传说有关。东汉时期,这里生活着一对恩爱诗人夫妻秦嘉、徐淑。后来,秦嘉任黄门朗后被朝廷派往津乡亭领差,思念丈夫的徐淑写下一篇篇动情的诗作后,用纸剪出一只只纸鹤,然而,当纸鹤衔着诗笺飞到津乡亭时,秦嘉已客死他乡。噩耗传来,她与家人亲往搬柩归葬,悲痛欲绝的徐淑剪下万朵白花撒向山野,千山万壑便披起哀悼的素装。从此,通渭的女儿家便用雕花剪纸来纪念这对恩爱夫妻,也借以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千百年来,通渭民间剪纸艺术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广泛流传,在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群众的普遍喜受,像不竭的清泉,滋养着这朵民间艺术之花,更促进了它的不断升华。

甘肃民间剪纸简介,甘肃剪纸欣赏

谁能想到,看似平凡的甘肃民间剪纸却蕴含着人类始祖图像。

  扫天娃娃是女娲

  在甘肃传统的民间剪纸纹样中,有许多是人文创世始祖的形象,如《双龙抱珠》、《蛇抱九颗蛋》、《双蛇产四子》、《五爪神龙》、《双蛇盘莲花》《人头龙》、《扫睛娘娘》、《独女栽棒锤》等等。经考证得知,这些传统剪纸图样,多与对远古神话传说人物伏羲、女娲的图腾崇拜信仰有关。

据王光普先生介绍,在民间,每逢阴雨连绵、大雨滂沱,人们总要剪一个“红纸娃娃”,一手执笤帚,一手拿灰包,腾空跃起,横扫乌云,群称为“扫天婆婆”或“扫天女娃”。实际“扫天婆婆或是扫天女娃”,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女神——女娲形象。 

女娲氏生于甘肃秦安县陇城镇。《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捏黄土作人,剧务,力不瑕供,乃引垣于泥中,举以为人。”《楚辞·天问》中载:“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七化。”又据史料记载:“女娲捏土造人”、“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积芦灰止淫水”等功绩造福人们;此段历史记载又说明女娲炼石补天的丰功伟绩。女娲将天地补好后,又看到中原济州一条黑龙在祸害人民,她挥剑杀死了凶恶的黑龙,还赶走了毒虫猛兽(怎样剪纸灯笼),使得人类免除了这些畜兽的祸害。

伏羲女娲氏族图腾文化是甘肃民间剪纸的灵魂和机体。在甘肃传统剪纸作品中,以人和植物造型为主体,尤其是人面蛇身、人首龙身、人首鱼身、人面鸟身、人面马身、人面牛身等等广为流传。这些传世剪纸纹样与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帝喾氏族文化图腾崇拜信仰相一致。

抓髻娃娃是天神轩辕黄帝的造像,是中华民族的保护和繁衍之神,也是轩辕黄帝的族徽“天”字形象。

甘肃民间剪纸简介,甘肃剪纸欣赏

与图腾崇拜有关

这种崇拜原始始祖习俗起源于原始人类早期,它表现在人类8000年到5000年前,甘肃出的彩陶绘画与泥塑人类早期始祖人物肖像中。这种习俗沿续到汉代,就出现了中华大地上的石刻、画像砖《伏羲女娲图》,它们和“蛇”、“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风靡全国。我国古代艺术家塑造出的伏羲、女娲图艺术品,被当做陪葬品,装饰在死者的墓室内,有的刻成石碑头(即二龙戏珠)陈放竖立在死者的陵园墓地上,它们是借助“蛇”与“龙”的每一次蛰居终将迎来新的苏醒这种自然规律,祈求祖先(人的)死亡的肉体还会迎来新的苏醒,他们的灵魂又一次地新生。所以古代先民们将《伏羲、女娲图》大量地使用于祭奠先人的坟墓、石棺或祠堂里。

甘肃民间剪纸简介,甘肃剪纸欣赏

最早始自汉代以后

在汉代以后,广大农村劳动妇女采用廉价的纸张剪刻成以“蛇”、“龙”为主体的动物与人相结合的形象。“人面蛇”、“人头龙”;还有许多农村民间艺人,为了适应民众习俗的要求,将这些形象刻在石碑碑头上,刻在墓室内的砖头上,刻在死者的墓地园陵石牌坊上。祈求死者灵魂早日复苏。这种《伏羲、女娲图》还派生成为《二龙对珠》、《龙凤呈祥》、《双龙喜得贵子》、《龙抱九颗蛋》、《双龙产子图》、《龙戏凤图》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还被民间艺人们制作成刺绣品、木雕艺术品、剪纸艺术品、皮影艺术品、石刻艺术品(怎样剪纸灯笼),装饰和美化日常生活,开始由祭祀始祖发展到装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些图样也融入人们服饰和文化娱乐之中,这种习俗风靡我国大江南北。伏羲、女娲人文创世始祖的艺术形象多种多样,并且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不同剪纸流派,其中甘肃的传统剪纸纹样最为原始,古文化内涵也最为丰富。在中华文化史上,以《人身蛇》、《人头龙》或“蛇尾”、“龙尾”形象出现的伏羲与女娲正是人文创造的始祖形象,伏羲与女娲的交尾图也正是人文创造的最高形式。

为什么这种现象在甘肃最突出,究其原因,伏羲、女娲都诞生在甘肃境内,大量伏羲、女娲蛇图腾文化,实际上也是蛇纹身和蛇图腾的沿续。蛇、龙图腾习俗至今还保留在甘肃民间,并祭祀敬奉。

收藏: 1 次 剪纸 民间艺术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