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痴迷黄河泥塑—“泥人陈”陈俊岭作品欣赏
(传统手工艺品的现状)

人气

26年痴迷黄河泥塑—“泥人陈”陈俊岭作品欣赏

  编者按: 当现代生活被高科技的网络、汽车、手机等充斥时,一些传统技艺的继承人却在默默的耕耘,他们远离尘嚣,努力创作,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他们中不少是济南或山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月15日至18日,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在济南举行,从今天开始,本报将推出“寻访民间艺术大师”栏目,走近那些面临消失的传统技艺,让我们一起为传统文化的发扬而努力。

26年痴迷黄河泥塑—“泥人陈”陈俊岭作品欣赏

  做泥塑是为记录  消失的老行当  陈俊岭老人家中。满屋子形态各异的泥塑让记者眼花缭乱,半米大小的青衣沉醉在戏曲中,惟妙惟肖;青铜色的仿古器具,单凭肉眼看上去可以假乱真;井中打水的大汉、贩卖布鞋的老妪,各种形式的市井人物更是各具特色。很多市井人物,有些现在都已经见不到了,“这些都是旧社会里的民俗人物,也是一些老行当,很多已经消失了,我希望用泥人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个资料!”  “这个烧茶炉的,我用玻璃板粘住了,准备带到非物质遗产博览会上去参展。这个是老济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行当,那时候济南每个街巷都有卖水的,就是用这个茶炉烧,一两分钱一碗水。你看这个烧茶炉的表情,歪着头,嫌呛人呢,如果低着头专注的烧,就看不见脸,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情景表情!”随着陈俊岭的讲述,记者眼前浮现出了一幅街头巷尾卖水的市井图画,烧水的搭个毛巾,忙得脚不沾地,时不时还要往炉子里填点儿炭,真是活灵活现。  随着年龄大了之后,他开始注意这些市井人物,决定记录这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老行当,现在已经雕刻了80件了,准备雕刻100多件,“把我记得的,知道的,都记录下来!”  陈俊岭的心思很细密,有了泥人,很多人可能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于是他为这些市井人物配上了文字说明。他给记者拿出一个本子,上面都是他自己写的文字解释,“有了泥塑,有小段文字说明,别人就能一目了然!”

26年痴迷黄河泥塑—“泥人陈”陈俊岭作品欣赏  二十六年痴心黄河泥塑  1984年,陈俊岭退休后上了老年大学,开始学书法绘画。一次偶然的机会,有朋友建议他换个表现手法,尝试泥塑。“那是一个鲁智深喝酒的作品。当时朋友那里有泥,我就拿回来雕刻了一下,结果真是不错,我感觉有信心!”从此,陈俊岭一发不可收,全身心投入到了泥塑生活。  后来,陈俊岭参加了老年大学举办的雕塑班,师从著名雕塑家池清泉教授。“第一幅作品是济公,还是不错的,很有感觉,当时池教授也没有说什么。第二幅作品我雕刻了周恩来总理,池教授看了后提醒说,太像了,但是不够美,这时我才知道,雕刻不应该只是像,更要表现这个人的美,作品出来要比真人美!”  从50岁开始到现在,陈俊岭已经雕刻泥塑二十六年了,为了体现泥人的美感和传神,他自学解剖学、美学,“中国传统的雕刻特点是传神,西方现代的雕塑讲究质感,也就是形美,但面部表情不够生动,我在雕刻的时候,就是将西方的质感糅和进去,不仅让每一个泥人传神,还要有形美,而且有表情故事!”  500多件泥人件件堪称珍品  二十六年的痴情,陈俊岭收获颇丰,“泥人陈”的美名已经名誉济南。其作品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前来参观,有人曾经询问多少钱能卖,被陈俊岭拒绝了,“如果你实在喜欢,我可以给你复制一个,但我不卖,因为我每一件只有一个!”在他心中,这些泥人就像是他的孩子一样珍贵,每一个都凝聚了自己大量的心血,有一次展览搬动坏了,把老人心疼了好一阵子。  “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我做过很多作品,大体分为几类,根据我的从艺历程可以分为神话人物、戏曲人物,民俗人物、历史人物和抽象人物,还有一些文物、昆虫类,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仿古文物的要以假乱真,昆虫类的要活灵活现,民俗人物要形神兼备,抽象人物要构思巧妙!”  陈俊岭要求完美,每一件都精雕细琢,做不好的就砸掉重来,像一个推小车的泥塑就先后重做三次。“我所有的作品一个只有一件,不做重复的,做完这个就构思下一个

收藏: 1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