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辽南皮影头茬及皮影头茬的一些说明
(传统窗花剪纸的方法)

人气
头茬即皮影戏演出所用影人的头部。皮影戏艺人为了便于区分和塑造人物形象,在影箱中,影人的头茬与影身一般均是分别盛放的。演出前,再根据剧情选取适当的头茬插到影身上,组接使用。

闲话辽南皮影头茬及皮影头茬的一些说明

辽南民间皮影戏艺人放置头茬的影箱

头茬是皮影戏人物形象表现的重中之重,囊括了人物的忠、奸、善、恶等形象元素,男、女、老、幼等生理元素,智、勇、鲁、直等性格元素,主、次、悲、喜等情境元素……所以,了解和掌握一些头茬知识,必然会给欣赏、研究、传承皮影戏艺术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头茬的分类

根据头茬的放置习惯、构图角度和制作年代的不同,可以将头茬划分出不同的类别。

依据辽南民间影箱中的头茬放置习惯,可以将头茬分为帅盔、王帽、扎巾、文武生、文武旦、神头6种。每一种分别盛放在一个纸质的包内。每个纸包分为正反两面,用以区分正反面人物。其中,帅盔包盛放的是各种男性武将头茬,王帽包盛放的是各种男性官宦形象头茬,扎巾包盛放的是各种战将形象头茬,文武生包盛放的是文武生形象头茬,文武旦包盛放的是文武旦形象头茬,神头包盛放的是神仙精怪形象头茬以及其他形象头茬。

依据头茬设计的构图角度,可以将头茬划分为侧面茬和侧偏正60°茬两种。前者仅表现皮影人物的侧脸,后者则在表现皮影人物侧脸的基础上,增加人物另一侧眼睛的表现。

闲话辽南皮影头茬及皮影头茬的一些说明

侧偏正60°茬

依据头茬的制作年代,可以将头茬划分为传统茬和现代茬,也可以对应称之为7寸茬和9寸茬。20世纪60年代以前,7寸影人在辽南影台上的应用十分普遍。为了提高皮影戏的观赏效果(传统窗花剪纸的方法),以岫岩民间皮影艺人于高伟等为代表的一批皮影雕刻艺人,逐渐将7寸影人扩大改良为9寸影人。从此,辽南开始广为使用9寸影人,7寸影人则渐渐退出了皮影戏的演出舞台。

二、头茬的设计

辽南皮影戏影人头茬分发帽、眉眼、嘴巴3个主要表现内容。 1.发帽 发帽有盔、帽、巾、饰、发5种,通常的表现原则是:武官带盔、文官戴帽、百姓扎巾。 盔用于表现武将形象。有男盔、女盔两种,区别在于雉鸡翎的使用,男盔上没有雉鸡翎,女盔插有雉鸡翎。 帽用于表现官宦、男性平民形象。有官帽、便帽两种,官帽又可细分为太师帽、丞相帽、府县官帽等,便帽则还包括员外帽、小帽、草帽等。 巾用于表现平民形象。有全包头巾和半包头巾两种。 饰用于细化人物形象。有帝后饰、官宦饰、平民饰、仙怪饰、番尾饰5种。其中,帝后饰用于表现帝王后妃形象,饰以龙凤图案。带龙冠者为帝王,带凤冠者为后妃。在后妃的凤饰中,要特别注意凤眼的表现,正宫娘娘头饰3支凤眼,即3只凤凰;东宫娘娘头饰2支凤眼,即2只凤凰;西宫娘娘头饰1支凤眼,即1只凤凰。 官宦饰用于表现有级别的官宦形象,饰以花纹。其中,要特别注意状元头饰和武记。状元帽除了花翎之外,帽子上面还会出现双花图饰,以区别于普通的官帽,与民间所谓的“状元帽插双花”之说相呼应。武记是区别武生巾与文生巾的主要标记,带有武记者为武官或者通武之人,文生巾头饰上没有这种标识。 仙怪饰一般用于表现仙怪人物形象。仙圣饰有荷花,如:元始天尊、太白金星头顶荷花。精怪饰有动植物形象(传统窗花剪纸的方法),如:牛头、马面、鲤鱼精分别以牛头、马头、鲤鱼作为人物头饰。 番尾一般用于表现“番邦”人物。因为辽南皮影戏影卷中存在大量的宋元故事,所以皮影戏影人在设计雕刻时,会特别注意到对于辽、金等“番邦”人物形象的表现。番尾又称狐尾、反尾,在皮影头茬中,常与帽搭相混淆。帽搭一般与帽子相连,垂于人物肩部,故而得名。番尾与帽搭的区别在于番尾的底部为弧形,帽搭的底部剪齐。 发用于表现女性形象和青少年形象,有瓦檐儿(辽南俚语,头帘)、散发、辫、发髻四种。瓦檐儿呈梳状的为年青女性形象,瓦檐儿平齐的为男性青少年人物形象,散发的为少儿形象,扎辫的为年青女性形象,挽发髻的为中老年妇女形象。

收藏: 1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