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是儿童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而清明节期间,万 木欣荣,草长莺飞,春意盎然,一派好春光,此时春风轻拂,风力由下往上吹,最适宜放风筝。望着五彩缤纷的风筝在白云蓝天间随风翩翩飞舞,真令人心旷神怡, 精神也得到放松(中国传统工艺有哪些?),所以此项休闲活动自古而今都为人们所热衷。“像蝶不是蝶,像鸟不是鸟,清明前后天上飞,就怕雨水浇。”一则谜语,为我们描画出风筝扶摇直上的风韵,道出了放飞的时令。
春风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清明前后,春暖花开,气流上升,和煦的春风里,最适宜放风筝。《帝京岁时记胜》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擎盒, 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放风筝的场面。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上面的诗句为清代高鼎所作,它生动地描写了儿童们在春天里放飞风筝,尽情玩耍嬉戏的的场景。
在古人心目中,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还可以通过放风筝带走自己的疾病、秽气。所以,从元宵节后放风筝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所以古时也把清明节称为“风筝节”。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 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红楼梦》中,李纨劝林黛玉放风筝时说:“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 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后来当紫鹃要去拣别人的风筝时,林黛玉就笑着劝阻说:“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丢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 咱们也放晦气。”
放风筝不仅是我们对春天的欢迎,更是对健康的祈祷和对美好未来的呼唤,医学家说,放风筝时“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放之空中,最能明目”。唐人高骈作 《风筝》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诗描写了诗人春夜倾听悦耳风筝声的喜悦情景。清代高鼎(杭州人)的 《村居》写得非常好:“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