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风筝:的创始人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曹雪芹,他是一位杰出的风筝玩赏家和制作家。据游国恩考证,抄本《废艺斋集稿》就是曹雪芹的遗作。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他写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和《此中人语》两篇关于风筝的专著,是一部水平很高的工艺美术教材性著作,它对风筝黑,白、灰的处理,色彩、色度,色调的处理,外观造型的处理,都突出了绘画性。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详细地介绍了四十三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的技法和工艺,每种风筝都绘有彩图、骨架图,配有扎、糊。绘等歌诀。按曹雪芹设计图样扎出来的风筝,大者可达数丈,小者不到一寸,却都能御风而起飞,不致“倾覆”。曹氏风筝已是北方的主要风筝流派之一,在国内外有着较高的声誉,为人们所称道。当时执掌皇家画苑的名士董邦观看曹雪芹放风筝后,极为称赞,当场为《南鸥北鸢考工志》写序。金氏风筝:创始人金福忠出身于风筝世家,原是宫中的匠人,他制作的风筝被称为金氏风筝。末代皇帝溥仪当年的住所现在保存的三只绢制风筝,一只蝴蝶、一只鲇鱼和一只龙头蜈蚣就是出自他手。金氏风筝兴起于20年代,它造型雄伟,画法粗犷,颜色独特,喜用单一黑色,被叫做“黑锅底”。金福忠有一只两尺见方的黑色沙燕,现仍被风筝艺人收藏,是他运用倒涂技法精心绘制的,逆传统风格而行,该白则黑,犹如象片底版,在众多的沙燕风筝中独树一帜。金氏风筝不仅绘制独特,而且起飞性能稳定。他制作的风筝,八尺以下一律采用独膀条,不用拼接,表现了高超的扎制技艺。民国以后,他与其妹金淑琴以做风筝和鸟笼为主。
曹氏风筝之争
要说起咱北京风筝就不得不提“曹氏风筝之争”。争论的起因是这样的,相传1943年,一本叫《废艺斋集稿》的书曾在北京短暂露面,该书共8卷,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介绍了43种风筝制作方法,书的署名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据说此书被一个叫金田的日本商人买到手。为了证实真假,他找到了北平国立艺专日本雕塑教师高见嘉十鉴定。高见嘉十不但鉴定而且还组织几名老师和学生,用26天时间,抄录了此书部分内容。后又据著名学者游国恩考证,抄本《废艺斋集稿》确属曹雪芹的遗作。《南鹞北鸢考工志》对自古以来有关风筝制作的技法和经验做了详尽的总结和梳理,并且每种风筝都配有彩图、骨架图,风筝制作关键性工序更是编成口诀方便人记忆。
据说按曹雪芹设计图样扎出来的风筝,“大者可达数丈,小者不到一寸,却都能御风而起飞”,不致“倾覆”。时至今日,曹雪芹书中提到的扎、糊、绘、放等技法和工艺,已经成为风筝的主要制作工序一直被风筝艺人们沿用着。这就是后世流传极广的“曹氏风筝”。据当时参与抄录和临摹《废艺斋集稿》的孔祥泽老人说,金田得知该书价值后,很快就带着它没了踪迹。那个时候人们文物保护意识和收藏意识都不强,让这个也算是孤本的名人手稿生生被一个日本人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