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艺术的主题与艺术题材(3)
(传统工艺的起源和制作工序)

人气

岁时节令

岁 时节令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岁时节令中的民间艺术反映了社会在时间运行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中人们的观念与情感。中国是个古老的农业社会,在漫 长的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岁时节令中的各种农事节日和基于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信仰而产生的各种节日,对中国民众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以汉族为 例,则有农历新年到除旧布新的除夕之夜的众多节日。一年十二个月,几乎每个月份都有一个中心的节令活动:正月春节、立春、元宵灯节、天仓(填仓)节;二月二龙抬头、淮阳人祖庙会;三月份清明节、寒食节;四月初八浴佛节;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七夕」乞巧节、七月十五鬼节、「盂兰盆」会;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重阳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十月至十二月间「冬至」日、腊八节、腊月二十三祭灶日(俗称小年),三十除夕守岁,等等。接连不断岁时节令(这里不包括一些地方特有的节日和政府规定节日,也不包括诸神祭日和民间庙会),把民间艺术由年头至年尾贯穿了起来。

中国民间艺术的主题与艺术题材

由古代到近代,有些传统的年节时令庆祝活动发生了某些形式上的改变,但人们的心态和初衷却是共通的。驱邪消灾、除病 却鬼、迎吉纳祥、富贵荣华、多子多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纪念先贤、祭祀祖先、教育后人、从良向善、忠孝节义、互助互爱等愿望,都是各种节令民俗和民间 艺术的深层文化意蕴。
辟邪祈福

民间艺术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辟邪祈福、趋利避害。在自然条件恶劣,科技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自然灾害和战乱等时常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对神灵的信仰和对自然的依赖,使得人们对能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吉祥、驱魔逐害的神灵充满了敬畏之情。每逢节日或神的生日,必将在神位祈祷或张贴神像、供奉神像,或以吞口面具和辟邪葫芦、照妖镜一类器物等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如新年贴的门神、年画、各类神像,家中的镇宅狮子、瓦猫等都表达了迎祥纳福、祛病除灾的心愿。钟馗像是最常见的镇宅驱鬼的神像,常贴在后门上。

中国民间艺术的主题与艺术题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神灵的信奉程度降低了,各种吉祥画和神像画,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喜庆的节日气氛,点缀和装饰节日的环境,但祈福辟邪的意趣仍然在其中保留下来,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我们常见的万年如意、天官增福、麒麟送子、摇钱树等都是这类祈福吉祥画。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传诵是最为普遍的大众娱乐,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自人类有了语言以来,就有了口头传说的故事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民间故事就是凭着人们一代一代的口传心授流传和保留下来的。有了文字记载后的史书中,也记载了大量的民间传说、神话、传奇。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著名的「说书俑」这类表现说书人生动传神的说书表情的杰作,说明那时说书就已经成为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到了宋代,《东京梦华录》 一书中已经有了「勾栏瓦肆」这样的可供说书、看戏娱乐的专业场所的记载,可见民间文学的的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民间故事已然成为最为普及的市民艺术了。元明 清以来,小说和戏曲的发展为民间故事的传播和弘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渠道,元曲、插图版画和绣像小说、戏曲表演的内容很多来自古代的民间传说故事。他 们被谱曲、编辑、整合、改编,成为各种民间艺术的表现内容,民间戏曲、戏出画、彩塑、建筑彩绘、石木雕刻等内容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历史悠久,延绵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从《山海经》、《搜神记》、《封神演义》、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四大名著,其题材和内容都包含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内容,更不用说遍及全国的各民族各地的民间故事了。

在没有现代传媒形式的传统社会,民众就是靠着各种渠道得来的民间故事和文学内容来教育自己和后代的。民间故事是中国 重要的口传文化内容,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它教人们从良向善,爱国爱家,给人们真善美的启迪和教育,如年画《孟母三迁》

收藏: 1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