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家庄高密泥塑代表产品—叫虎
高密泥塑的历史高密泥塑产自山东高密聂家庄,起源于明代万历初年,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民间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可见当时泥玩具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这里的农民就自己设计用泥做成一种叫“锅子花”(也称泥墩子)的焰火出售,后来又把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过以后,再当玩具或装饰品摆设。最后这各泥塑的品种逐渐增多,有“老虎”“狮子”“猴子”“小狗”“小猫”“鸡”“鸭”等动物,也有“白蛇传”“孙悟空”“牛郎织女”等传奇故事,并且涂以各种颜色,使其生动活泼。
高密泥塑实际上是姜庄镇聂家庄泥塑,它的发源地在东、西聂家庄,后因民间艺人的流动,在邻近的高家庄及仁和、夏庄等地也有同样个体小型的生产活动。
据聂氏家谱记载和老艺人的回忆,他们的先祖是在明代初年,从河北省泊镇迁来定居的。约在明代隆庆年间,因生活困难,一个叫聂福来的村民,为混口饭吃,便做起“锅子花”来。用泥土磕出的泥托,形似覆扣的铁锅。中间放火药,顶部留一小孔放置燃芯,以供节日期间人们燃放烟花。后来在外型上逐渐增添了几个品种,并且稍加粉饰,形象简略,少有色彩,燃放完后还可留看一时。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在原来“锅子花”的基础上,民间艺人已向做泥娃、泥狮、泥虎、泥猴等各种动物方面发展,基本上形成了泥塑。到清代嘉庆年间,即进入成熟期。这时的泥塑由静态变成动态,由无声变成有声。如叫虎、叫鸡等等。
从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属品,而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艺术品了。到清朝乾隆年间,聂家庄泥塑又借鉴了杨家埠年画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和着色上有所创新,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动作,使声音、色泽、动作融为一体。每逢山集,庙会都有卖泥玩具的。
经过本庄艺人们世代相传,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使其由粗到细,由简单造型到复杂结构的生产演变,民间艺人们将工艺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泥塑开始向着多样化发展。发展成为现在的形、色、声、动俱佳的民间工艺品。主要产品有“叫虎”、“摇猴”、“摇蝉”、“叫鸡”、“座狮”、“泥娃娃”、“牧童”、“花姑”、“梁山伯与祝英台”、“刘海戏金蟾”、“八仙”等70多个品种。
近些年来,由于聂家庄泥塑艺术的不断提高,逐渐赢得了人们的赞赏和认可。这些产品自进入市场以来,久销不衰,供不应求。高密泥塑,粗犷豪放,构图完整,色彩艳丽,独具一格。因此,在参加全国举办的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中连连获奖,被收入《中国民间工艺大典》,曾到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出,1984年在北京展出期间,聂家庄泥塑中的关公、关平、周仓组合,被评为“中国一绝”。1987年赴日本展出时,受到日本观众的一致好评。聂家庄泥塑还被宋庆龄基金会收藏,并作为礼品赠给外国贵宾。
聂家庄泥塑图片欣赏
高密泥塑的风格特点高密姜庄镇聂家庄的泥塑造型憨朴,着色浓艳(传统节日手工),分成手工捏塑和模具磕制两种,在全国泥塑中别具一格。所塑事物,有静有动,并多能斗趣、发声。不少作品动静结合(传统节日手工),形声俱备,雅拙中透精巧,憨朴中显灵秀,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叫虎”竖眉瞪眼,昂首踞立,胸挂桃红大花,额涂朱笔“王”,既威风凛凛,又娇艳可掬,用手拉送首尾,即有啸声发出。一物在手,平添无穷乐趣,实属国内泥塑中罕有之佳品。
高密泥塑用来打底的白粉和彩绘的颜色都要均掺水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