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古称“纸鹞”,是我国起源较早的民间游艺用品,放风筝是民间较为常见的游艺活动。清末民初,佛山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有放纸鹞的习俗,富有特色。“放纸鹞”今天只是一种文体活动,其实它来源于民间避疫去灾的民俗事项,人们认为放纸鹞可把灾难和病痛放飞,因此深为人民群众喜爱,古代佛山还有专门的民间组织“放鹞会”。《放纸鹞》这幅年画绘制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童在春和景明之日放纸鹞玩耍戏乐的情景,各种形状、色彩、大小不一的纸鹞比高竞翔、争奇斗巧,蔚为壮观,妙似写生而来,将昔日民间放纸鹞游艺活动的图像定格在年画作品上。
佛山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明清时期武馆林立,习武者众,民间尚武之风悠久,不少年画艺人同时也是武术爱好者,他们创作以武术为题材的年画并不鲜见,是佛山本土民间艺术的一大特色。年画《比武》描绘了一对稚气的男童以棍戟交战,双方认真比试,难分胜负,这幅年画反映了当时盛行的习武风气。可惜今天不少棍戟套路已经失传。反映武术演示的年画大都在文革期间被烧毁,据目前所知,有关题材的年画仅佛山市博物馆保存一件,是反映历史上佛山武术文化珍贵的形象资料。
天财地宝 (二)广府民俗观念的形象体现
传统民间年画最能反映中国人的内心感情,最能表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对此,佛山年画也有充分的体现,它是民俗观念的形象反映。
1、神灵信仰。粤人自古俗鬼。 《魏书·僚书》谓岭南之僚民“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也有“粤人尚鬼”而“佛山尤甚”的说法。根深蒂固的泛神灵信仰令神像画需求量非常大,每年销售多达十数万张,在佛山年画中占有很大比重。神像画多取自释道诸神及民间行业神:有水神北帝、天后、龙母、洪圣;财神有玄坛、财帛星君;辟邪镇宅有钟馗、关公、包公、主帅、紫薇、齐天大圣;纳福迎祥有太上老君、观音、宾公佛、释迦牟尼、八仙、和合二仙等;行业神有蚕姑、关公等。几乎包括中国民间的所有佛道神仙,是佛山年画的一大特色。随着历史的演变,神像画由原初驱邪禳灾的护佑功能逐渐发展为兼有纳福迎祥、招财进宝等多种功能的保护神,很大程度上,融合了广大民众对未来生活的意原和祈望,也反映了古代岭南民间神灵信仰习俗和广府文化的兼容性。
天仙送子-状元及第
2、看重子嗣。看重子嗣是中国家族观念的产物。“榴开百子”、“莲生贵子”、“红梅多子”、“瓜瓞连绵”等吉祥图案象征人丁兴旺、子孙繁衍的形象,是民间艺术永恒的主题,也是佛山年画的主要装饰纹样,它直接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崇拜。保护儿童无病无灾、健康成长的(护生图》、 《孙悟空坐镇》 、 《镇宅神虎》等年画广受民间欢迎。这类年画表现了人们对子孙昌盛、家族兴旺的理想追求,这种以血缘系统为核心的文化心理,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习俗,同时也反映到民间年画的创作观念上来。
3、祈祥纳福。民间年画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说,借助民间艺术品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处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奴役和剥削下,老百姓常年累月困守于封闭的文化圈内,过着苦;难贫困的生活,即使他们的生活异常艰难,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他们总是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在佛山年画中如《凤凰牡丹》、《龙凤呈样》、《福禄寿全》、《五谷丰登》等大量蕴涵吉祥如意、辟邪纳福题材的年画,伴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它代代相传,历久不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潜动力。
4、道德教化。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崇尚伦理道德的民族。佛山年画的题材不少含有教育人们为善戒恶、尊老爱幼、忠义节孝、家庭和睦等传统道德的观念。如《和合童子》、《和气生财》图中描绘的“和合二圣”是民间传说之爱神,是情深义重的象征,此类年画就有“和谐好合”、“家庭和睦”的丰富含义,蕴含着中国伦理道德的基本思想。这些题材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中仍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