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绣品的历史和艺术特色及图片欣赏(6)
(十字绣红楼梦群芳图)

人气
(十字绣红楼梦群芳图),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佳作,皆名垂一时。 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艺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那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其时著名艺人还有华基、唐义真、李佩敝、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她们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公元1911)、“巴拿马一一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公元1915年)、“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公元1930年)上获奖,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三十年代初,丹阳正则女职中绣工科主任杨守玉,始创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丰富与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艺人创作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苏州、南通、常州、无锡、扬州、东台等地先后建立了研究机构或工厂,使艺人安心专致研究和创作。对失传的技艺进行了挖掘、总结、提高、发展,使古老的苏绣艺术重放异彩。 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整体来讲,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

其他绣品 巴山刺绣

巴山的地理位置特殊,地貌环境复杂,既受巴蜀文化浸染和渗透,又处于三秦文化和湘楚文化的辐射与影响中,既承接巴蜀文化的婉丽柔美,又有三秦文化宏廓明朗的不少物质。作为流传于巴山境内的、富有浓郁地方特色而一枝独秀的民间刺绣艺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两种文化的融合、统一,又各具特点的印记;既散发着久远的古老文化气息,又显现了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蓬勃生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间刺绣和其他民间工艺美术创作思维方法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和运用了原始思维的认识方法,在表现认识自然、社会生活方面,拥有很多不同的概念和理解方式。地域性文化、地理环境结构和当地人文气息的交错影响和涵润,都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巴山境内流传下来的民间刺绣艺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挑花,其二为架花,其三为釉花;在工艺制作上,三种刺绣都各有特色。挑花无论正面看或背面观,都呈现出一样的造型图案和精细工整的特色,而观赏者根本无从辨出刺绣品的正反两面;这不但是一种十分高超的工艺制作技术,也因此形成了挑花的最主要的特点。相比较架花就容易一些,只是完成正面图案的绣刺,无挑花的繁复技法,制作技艺更为自由,供刺绣者发挥的空间余地和伸缩性都很大,作品呈现出一种灵动活跃的主观感受和自然趣味;釉花则是在未经刺绣之前,先在白底色粗布上画出浅色的图案雏形,然后进行刺绣完成,形象虽可达到精确、精致的艺术效果,但难免有呆板之嫌。从现有的资料和保留下来的图样与刺绣真品,制作的时期和年代多为清末和解放前的刺绣物,尚无法将年代追溯得更为久远一些,这些刺绣品一律以青蓝色织绣而成。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有其他鲜艳的色泽或多种彩线的刺绣珍品出现;虽然它的成色显得单一,但更加突出了它特有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同时也是巴山地区民风自然、纯朴的体现。 流传在巴山境内的刺绣品多为单纯的青蓝色调,其背底全部为粗织的白色手织老布,有其粗糙一面的质地,却更加显示出质朴无华的品质和善良的愿望表达;在简约清丽中见出雅致情调,在单一性里潜存繁复与叠加的构思,这无一不是刺绣者的独特地奇想妙思的具体体现。这些刺绣品全部来自未嫁之少女到出嫁前,怀着对生活的幸福向往的夙愿而倾尽心思的精心之作。无论是门帘、床单、被褥或床帐等,都既美观大方,又结实耐用,实用性功效极强。 这些遗留的刺绣品另一特色是:暗合于传统民间审美观的想象与延伸;比如“莲生贵子”、“花开富贵”、“秀才中了状元郎”等劳动群众所特有的基本情感和精神寄托。和苏绣湘绣比较,巴山境内的刺绣更加地含蓄和抑郁,这不单是图案花纹变形的隐寓色彩浓烈,在走针用线的变化中,也常常变化为线的过于偏长,有向外延伸感,而且线流有偏于纤丽、近似单薄的趋向;这是构成这些刺绣品的又一些细微的变化,虽然仅仅限于某个局部的松动和线的不太对称性,由此打破了一种固有的板结与呆滞感,形成整件刺绣品的或生机焕发,或灵动,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近年,巴山的民间刺绣品共有二十多件参加了巴黎国际民间艺术品展览等大型展出,受到了不少国际友人的推崇和喜爱,在这些独具东方特色和魅力的艺术品面前,人们不由得欣喜和陶醉,长久地驻足而留恋忘返。

收藏: 0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