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简介、风筝的起源、传统风筝文化及风筝图片欣赏(5)
(男生戒掉传统手艺多久才会改变)

人气

(三)风筝文化艺术的形成是风筝自身功能的反映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又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艺术又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风筝文化艺术的形成也离不开这一原则。风筝文化艺术的形成源于风筝本身功的表现。因为对风筝第一功能的要求是放飞性能,因为只有能放飞的风筝才能寄托人类对自由、对宇宙无限空间探索的追求与向往;才能实现人类对自已美好理想追求的寄托与自我的宽慰;用放飞风筝的形式来放飞自已的理想、愿望与寄托。当然各阶层人士的理想与愿望和寄托不同,但是人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性是共同的。正因为有这一共性的存在,风筝才被历代的劳动人民、文人墨客,甚至皇室贵族所接纳并发展形成了一种文化艺术的氛围。如历代少年儿童所喜爱的风筝图案多是动物、飞禽;商人等则喜爱 “财神增福”;文人墨客则喜爱 “功名富贵”;而老年人则喜爱“鹤寿延年”;达官贵族则喜欢象征权势的“龙凤呈祥”等。特别是历代的文人墨客、借风筝抒发自已不同的情感,从而丰富了风筝文化艺术的内涵。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人士对风筝文化艺术不同的要求,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有浓厚东方艺术色彩的、内涵极为丰富的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

由于风筝文化艺术的形成源于人类进化本能的意识形态的反映,而且风筝经历代的革新进化又形成为多种民间艺术的集合,从而使它更具有社会实践应用的普遍性。在社会应用实践中,风筝的自身功能又在不断地革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如健身功能、有利于儿童手脑并用和智力开发的功能、陶冶情操、抒发情怀、增进交往友谊等功能。今后其功能和应用还将不断拓展和丰富,因而它更被社会的各阶层所应用和喜爱,使它具有了广泛地不衰退的社会基础。

风筝简介、风筝的起源、传统风筝文化及风筝图片欣赏

二.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的内容

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的内涵极为丰富,它的发展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与丰富的。它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多彩多姿。从历史资料记载和现实发展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风筝的诗,词,画及文学艺术作品中国风筝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同时中国风筝文化艺术的内容及形态的表现首先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与改进的。风筝,唐代已入诗,宋初已入画,元代已入戏。明清代时代已入小说。翻开中国文学历史的画卷,浏览那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宝库,从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明画清代小说,以风筝为题材者不计其数。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写风筝、画风筝、咏风筝、放飞筝。风筝已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广泛的题材。人们给风筝以深刻的寓意,用风筝来描绘人间的悲欢离合,以风筝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风筝简介、风筝的起源、传统风筝文化及风筝图片欣赏

艺人在制作风筝骨架

1、风筝的诗词文学

唐代诗人元稹的诗题为《有鸟》:“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在天。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所描绘的就是群童放纸鸢的动人情景。这首诗后来收在《元氏长庆集》里。《全唐文》卷154杨誉《纸鸢赋》:“相彼鸢矣,亦飞戾天,问何能尔,风之力焉。余因稽于造物,知不得于自然。原其始也,谋及小童,征诸哲匠,蔡伦造纸,公输献状。理纤篾以体成,刷丹青而神王”。同书卷953唐荣《纸鸢赋》:“代有游童,乐事未工,……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握之中”。可见,唐代少年儿童不但熟练地放风筝,有的还能参与制作,并扎糊成形,作画于上。唐宋明清时有许多诗都是借放风筝以寄意。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百丈游丝放纸鸢,芳郊三五禁烟前。风筝可惜名空好,不及雷琴张七弦”。是说后来由于纸鸢不常安笛,故徒有风筝之名了。宋仁宗的宰相寇准的《纸鸢》诗说::“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宋王令的《纸鸢》则描绘出放纸鸢的后动情景:“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逐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捕鹏似尔难”。宋代的潍坊高密人侯蒙(1054——1121)《临江仙.风鸢》词:“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借风筝表达自己的崇高志向。明清时有许多诗都有描写儿童放风筝,表现了放风筝受人们欢迎的情形。如宋伯仁《纸鸢》诗:“弄假如真舞碧空,吹嘘全在一丝风。惟渐尺五天将近,犹在儿童掌握中”。清人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写道:“风筝,一名纸鸢,吴中小儿好弄之”。得硕亭《草珠一串》诗云:“堪笑儿童无见识,偏于此地放风筝”。庞垲《长安杂兴效竹枝词》中:“儿童竞放风鸢起,仔细风高断线时”。北京竹枝词有声有色地描绘放风筝,“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清代女诗人陈长生在《春日信笺》中写道:“软红无数欲成泥,庭草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在潍县即现在的潍城区做过七年的知县,在《怀潍县二首》之二里,曾用“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的诗句来形容潍县春天风筝活动的盛况。在《罢官作》诗二首中写道:“老困乌纱十二年,游鱼此日纵深渊。春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由此可见当时潍城春天放风筝已成习俗。潍县当时的一位诗人郭麟在《潍县竹枝词》里也描绘了放风筝的盛况:“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清孔尚任写的一首竹枝词里也写道:“结伴儿童裤褶丸,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笑我风筝五丈风”。

收藏: 1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