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活化石-河南淮阳泥塑泥泥狗(2)
(西方传统手工艺)

人气

  就是这种造型古拙、荒诞的泥塑玩具;被当地人称作“泥泥沟”。它出现在河南淮阳,祭祀人祖伏羲、女娲的庙会中,成为斋公、香客们辟灾、求福,争相购买的“神圣之物”。

中原活化石-河南淮阳泥塑泥泥狗

泥泥狗的种类

 “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泥玩具总称, 流行于我国河南淮阳地区,淮阳地处中原,世代相传的泥泥狗,其形象一直保持未变。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泥泥狗”又称“陵狗”,当地人说它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淮阳“泥泥狗”造型古拙、怪诞,色彩艳丽,以黑色垫底,周身施以五彩纹饰。品种约有数百种,多为奇禽异兽或人、兽同体,诸如“人面猴”、“人面兽”、“猴头燕”、“九头鸟”、“人头狗”、“双头狗”、“多头怪”等等。其中,“人面猴”的形象被视为“人祖猴”,其造型肃穆、神圣,绝无一般玩具中动物猴的顽皮神态。

泥泥狗的艺术魅力

“泥泥狗”中奇禽怪兽的造型,已超越自然中的现实形体,艺人凭直观感觉进行创造。那些具有再现“女性生殖崇拜”的纹饰符号,随艺人本能的直觉感受,施绘在虚幻、神秘的怪异形体上,释放出一种原始图腾艺术的魅力,使古老的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现代感。使人仿佛又回到那个混沌初开的旷古时代。 淮阳“泥泥狗”艺术的存在,实质是一种原始艺术的延续和拓展。作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 、罕见的民间艺术,它真实地记录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并折射出民间艺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血缘关系。

泥泥狗的工艺特点

“泥泥狗”是用胶泥(类同黄土高原的粘土)捏制而成,全身染黑色作底,然后用大红、黄、白、绿、桃红五色点画出由圆弧曲线、直线和点组成的各种图案,线条稚拙而生动,色彩绚丽又不失沉稳,有楚漆器文化的格调,又像绳纹、方格纹、古陶器的画法。它造型古朴浑厚,形状奇特怪异,似拙实巧,墨底彩绘,艳而不俗。其题材包罗鸟、兽、鱼、虫与人物,可谓无奇不有,个个充满着一种虚幻的超脱神秘感,散发出浓烈的乡土气味和野性的芬芳。泥泥狗都是有孔可吹,声音悠远明亮。

现代的古文物

早在1983年1月,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河南省民间艺术展览》中,“泥泥狗”一亮相便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太昊陵“泥泥狗”是“真图腾”、“活化石”、“现代的古文物”的美誉不胫而走。到淮阳对“泥泥狗”进行考察、采风者络绎不绝,还有的艺术家向民间老艺人学习,吸收“泥泥狗”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新的雕塑艺术品。现在,“泥泥狗”不但成为人们选购、馈赠和收藏的珍品,而且对于研究有着图腾崇拜的原始社会,及该社会人类生存状况、风情习俗都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泥泥狗”是民间美术园地里携带有远古生命基因的长青树,这种稚拙的古代艺术,纯真质朴,艺稚寿高,代表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一个方面,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中原活化石-河南淮阳泥塑泥泥狗

泥泥狗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膨胀,这样的习俗似乎有些淡化。让这样带着童真的梦渐行渐远,孩子们追逐着唱着歌谣要泥泥狗的童趣也越来越少了。

如今的泥泥狗制作,已是淮阳的一大文化特色产业,有相当一批人甘于辛苦,坚守着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同时,泥泥狗特殊的艺术魅力,也越来越受到人文学者、民俗专家和普通游客的青睐。

但泥泥狗却还停留在民间,因为泥泥狗的主要销售市场是太昊陵的二月古庙会。而随着文化价值的回归,二月会越来越旺,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看重。当今在淮阳城东北的金庄、武庄、许楼等几个村子,还聚居着不少捏泥泥狗的艺人,虔诚守护着伏羲传下来的手艺。通常情况下,捏一个泥泥狗,要经过挖泥、槌泥、过滤、和泥、捏塑、扎孔、晾晒、过黑、点画等十来道工序,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不简单。捏好的泥坯晾晒干后,先过“黑”,再用青、红、黄、白“五色”点画,称为“点陵狗子”。“点陵狗子”是最重要的工序,泥泥狗行当中有一句俗语,叫“三分捏七分画”,捏不出来不行,但画不好就是个“死狗”,不好看。等点画后,一块儿泥便“活”了,成了充满生命意象、栩栩如生的人、猴、鸟、兽,让人不自觉地想起创世之初,想起“抟土造人”的传说。

收藏: 1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